凯时k66-d88尊龙官网登录免费下载

谁是皇家贡茶的no.1? -凯时k66

来源:www.nbmjn.com   时间:2023-01-27 23:05   点击:287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“皇家茶园,贡茶产地”

现在越来越多的普洱茶产区,为了证明自己产区茶叶身份的尊贵,都会加上这2点,同时辅以相关的文献来证明自己说法的正确性。一时间贡茶遍地,很多人也在质疑这么多地区都出产贡茶,到底哪个地区是真的呢?

在清代贡茶分两种,一种是专门进贡皇室供应贵族品饮的高端普洱茶。另一种是做为赋税上缴中央用来做贸易的贡茶,这类茶往往只强调数量并不刻意要求质量。

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作为真正皇家贡品的普洱茶。

最负盛名的皇家贡茶

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大量茶人涌入易武,“入山作茶者数十万”之众(俗称:奔茶山),形成了山山有茶寨,寨寨有茶山,茶林连茶林的格局。但因当时,茶山事端不断,清政府“严禁客商入山作茶”。直到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实行“茶引”够茶,茶商才得复入。

易武古茶山,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、产量最大的茶山。易武古树茶很纯、茶劲十足,香气挂杯且持久,耐泡,叶底鲜嫩,汤色金黄通透,看上去没有什么内涵,喝起来却使人大吃一惊,忘记不了。

据清人阮福《普洱茶记》载:“普洱茶名重天下,味最酽京师尤重之。”当然就要优先进贡京师。官使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,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。

《普洱府志》载:清乾隆九年(1744年),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《贡茶案册》,而易武、倚邦等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(春茶)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―――“园茶”每年要缴纳“八色贡茶”既五斤重团茶、三斤重团茶、一斤重团茶、四两重团茶,一两五重团茶及用锡瓶装的芽茶、蕊心茶和以小匣装的茶膏。

据阮福查阅《贡茶案册》所知:“每年进贡之茶,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,动之银一千两,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,并买办收茶瓶、缎匣,木箱等费……”。

贡茶极为考究,“于二月间(农历)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,贡后方许民间贩茶”。易武和倚邦过去的茶农民间流传着“采办贡茶,忙上不忙下”,意为采办贡茶是天旨,是皇帝的指令,自己的事情再忙都得放弃,以采办贡茶为要。

因为贡茶任务完成了,老百姓的茶叶才能上市,民间也才能贩卖。在加工过程中逐渐由茶商设店,官府派专人监制为主。

最量少难得的皇家贡茶

明成化年间,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,选遍六大莽山各寨之茶,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,且用开水冲泡后有“站立不倒”,于是便使驮马送到朝中。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,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“贡茶”。

明王朝为保证曼松茶的品质,任命倚邦人叶氏为土司,专门负责“曼松站立贡茶”的生产加工。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。李氏通过几年努力,将“站立贡茶”发展到令人满意的规模。因此,李氏得到了“贡茶王”的名号。

到了清朝,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,曼松贡茶步入辉煌。每年二月,茶叶萌芽时,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,贡茶分为芽茶、蕊茶、女儿茶。采办期间,所有商人不得入山。曼松茶园正式成为“皇家茶园”(贡茶园)。皇家茶园共有3片:曼松的王子山、背阴山,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(数量偏少),“年解贡茶100担”,今流行的“正山”概念,最早源于“曼松贡茶正山”。

曼松原属倚邦区第一乡辖区内,历史上,有曼松老寨,居住着香唐族,善种茶,由于曼松茶的品质好,被列为贡茶,“年解贡茶100担”,曾因贡茶而名,声誉远播,不仅给当时的倚邦区带来了荣耀,而且促进了当地的茶叶产销,曼松新寨,新寨海拔900米,有山民32户170多人,主要是香唐族,是七年前从曼松老寨搬下来。曼松河(海拔870米),登曼松山顶叫“王子山”。“王子山”因历史上住着一个朱姓的王子而得名。

曼松茶因种种原因,如今已经很少了,只是在王子旧居周围,稀疏生长十多棵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,往昔的兴旺氛围已成历史,剩下的王子旧址,也仅存很少的一排奠基石台,其地理位置是:北纬22°,8东经101°,海拔高度为1375米,每年曼松贡茶产量极为稀少,根据当地茶农说年产不过10来公斤在普洱中是顶级精品。

最为险峻的皇家贡茶

困鹿山,属于无量山余脉。在困鹿山上的原始森林中,巨木参天、叶片芬芳。由于山路险峻迷乱,连敏捷的鹿群都会被困住,而得名“困鹿山”。

据史料记载,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,困鹿山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,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,秘而不宣,外人很难得知贡茶制作的方法。尤其是到了每年春茶采摘的季节,清朝便会派专门的军队把守在整片山头。也正是因此,困鹿山皇室古茶园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有关困鹿山皇家古茶园,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,因自然条件及茶园管理的因素,云南生产贡茶的茶山很少,满足不了皇宫贵族的需要,茶叶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庭。

当时,每到春季茶芽发出,官府都派兵上山监督春茶采摘、生产,把所有制好的紧压茶全部运抵京城,进贡朝廷,普通百姓自然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,困鹿山大片古茶园就这样变成了皇家御用茶园。

如今的困鹿山古茶园,依旧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茶园,古茶园中的过渡型古茶包括大、中、小叶种相混而生,香型独特,在云南三大茶区中独有此茶能称得一个雅字。

茶香清雅、高锐、持久,韵长,新茶入口微苦化甘转甜,口感香、甘、甜相混而生,丰富沉厚,喉韵甘润持久,气蕴上扬而沉实,无愧皇家茶园称号而问鼎普洱茶界。

云南各山头茶中,布朗山霸气凌人,易武阴柔绵长,勐库涩显,化开回甘悠远,困鹿山则以“雅”示人,茶香清新淡雅,口感甘润沉实,仿佛一君子,不沾尘垢。

困鹿山的古树茶,在沉寂了百年之后,终于拨开覆盖在其身上的迷雾,以独特的魅力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。

最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

初闻“迷帝”这个名字,就同它那清幽兰香一般,让人觉得神秘,不禁想要有更多的了解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此“迷”非彼“谜”。

迷帝茶相比起易武、布朗、班章等茶区的茶来说相对小众,虽然早在乾隆时期就得以面进京面圣,有了进贡给皇帝的机会,但到了今天对于它人们仍知之甚少。

迷帝茶前世:名字来历

迷帝茶原不叫“迷帝”,而是“米地茶”,因此处有米有地,为表富足之意而称作“米地”。米地种茶少说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。明末清初的“米地茶”早已名声在外,唐上街的茶马市场也因米地茶而繁华一时。

清乾隆年间,被口口相传的米地茶,被清政府采办的官员,选作为贡茶进贡入京。相传,乾隆皇帝品到米地茶时,由于此茶种特殊,茶气浓烈,高香持久十分欢喜,道“朕品茗无数,唯他色香俱佳”,并赐“岁俸京师”匾一块。

此匾由几代经营米地茶的界牌赵氏家族世传保存,只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。只因它几百年前迷住了乾隆皇帝,从那时才叫起了“迷帝茶”,成了魅惑君主的茶。

米地茶从众多茶中脱颖而出,以其味醇郁一举迷住了乾隆帝,摇身一变,成了“迷帝茶”,并一直延用下来。此后,米地茶成了清廷贡茶,岁岁进贡,直到咸丰年间,因战乱迷帝茶逐渐衰败。

迷帝茶:迷住帝王的滋味

迷帝茶区茶叶生长期长,采摘期短,产量虽然低,但茶质却是出了名的好。迷帝茶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,不与其他茶叶拼配,用传统的普洱茶青饼工艺,石磨压制而成,饼身不紧,条索肥壮紧实,芽多。

迷帝茶汤色黄绿透亮,叶底匀齐,茶香清扬中有少许兰香,山韵明显,杯底留香,口感苦涩明显,苦显于涩,苦能化甘。回味甘醇爽滑,滋味醇厚生津,经久耐泡,香气足,贡茶之名,名副其实。

其味苦涩,终有回甘。迷帝茶的魅力大抵都在这了。回甘在喝茶体验中,最是一种美妙的体验,乾隆帝定是在这盏茶中,有了这样的体验,才被它“迷住”了。

迷帝茶:地理位置

迷帝茶中所含的茶多酚、氨基酸等有益物质的含量相较于一般茶品要高出30%-60%,这都要得益于它难以复制的生长环境。

迷帝茶生长于北回归线穿县城而过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,属哀牢山系。从墨江县城到这里要106公里,迷帝茶就生在海拔1300-1940米高寒山区,这里有3000多亩茶园基地,还有近四百年树龄的古茶树300余株。

常年平均气温14.2-18.3℃,年降水量1293mm,相对湿度80%,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。较高的海拔,温和的气候,常年云雾环绕,空气、土壤中湿度较大,茶叶中氨基酸和芬芳物质的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,正可谓高山云雾出好茶。

在今天看来,那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,但在过去却是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。茂盛的商业贸易往来,带动了经济的活跃;市场对茶叶的需求,带动了当地山区种茶的积极性。可以想象在过去,这里曾经繁华旺盛的茶叶贸易。

迷帝茶今生:古树现状

现今古茶山面积195公顷,代表品种为界碑村迷帝贡茶,最大的老茶园有300多亩。过去曾把森林里的树砍掉,只余留下茶树,随着现在生态茶园概念的出现,回看这种做法不论怎么看都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。

据2017年数据统计,古树春茶产量在160公斤左右,每年古茶的产量仅将近一吨。对于今天的米地古茶园中古树的现状,相较于产量,就更加注重对于古茶园中古茶树的保护。

这几年随着普洱茶价格的上涨,迷帝茶也存在着过度采摘的现象,再加上过去的不当矮化,都成了如今迷帝茶抹不去的伤痛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上一篇:返回栏目
下一篇:
网站地图